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有一种牵挂,叫相濡以沫,
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
他叫石斌,她叫郎国华。他们同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晋西防务装备事业部机械加工分厂工作,他被她的可爱、聪慧所吸引,她被他的担当、体贴所打动,他和她既是同事眼中甜蜜的夫妻,又是机加战线上携手并进的战友,从柴米油盐到一线生产,相守同行,义无反顾。
年轻正是奋斗时
石斌与郎国华是机械加工分厂的两名普通员工,身在一线的两人,总是身穿永恒不变的军工蓝,他们常开玩笑地说:“这身工作服就是我们近10年来唯一穿过的‘情侣装’。”而这身洗得有些泛白的“情侣装”,正是他们多年勤学苦练、挥洒青春汗水的见证。当年,随着公司生产模式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操作已经成为趋势,分厂选派多名生产骨干进行数控技术培训,石斌就是其中之一。在培训初期,多年普通车床的操作习惯让他对一些多元复合型加工方法有些吃不透、弄不懂,但他没有退缩,那段时间,石斌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在书房里学习新技术,从程序编写到设备操作,专业书籍堆满了整个房间,他的学习笔记已经摞到了一人多高,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狠劲,石斌成为分厂第一批完全掌握新设备操作的人员。看着丈夫的成长,郎国华也备受鼓舞,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着创新求变的动力。一次,某产品出现了产品内外厚度尺寸公差过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郎国华发现是因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受力变形所致,于是,她白天反复调试设备,晚上和石斌一起讨论产品工艺,寻找突破口,最终,通过重新设计制作专用异型压板,抵消了加工变形,使产品内外厚度尺寸变化保持在3丝以内,符合了工艺要求。在分厂,夫妻二人互帮互助,一起成长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相濡以沫克难关
2006年,石斌和郎国华迎来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在享受孩子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一道难题却摆在了这对年轻夫妇的面前。由于两人的工作性质都是三班倒,生活极不规律,根本无法保证对孩子的照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郎国华向单位申请了岗位调换,调整到了工作时间相对规律的收发岗位工作。刚调整岗位后的郎国华,面对陌生的岗位,加上照料孩子操劳,有些力不从心,别人一个小时能够完成的工作,她却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郎国华说:“那段时间,内心的不安和无所适从让我几近崩溃。”石斌将妻子的表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不善言词,但他却用实际行动陪着妻子。每天一下班,石斌就陪着郎国华满工房的跑,对产品名称和加工程序进行确认,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告知每种产品所需要的加工时间,从而推算班产等生产状况,同时,指导郎国华学习用电脑制作电子账目,在石斌的陪伴下,郎国华很快适应了新工作,并且不断成长,如今已经成为生产科为数不多可以熟练掌握信息平台操作的人员之一。
各自领域展拳脚
多年来,石斌始终在他热爱的机加工作中不断努力,攻坚克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6年,他获得了中国兵器数控大赛第三名,2017年被评为部门级技能带头人,2020年在公司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字化工艺设计员项目双料第一名。为能了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石斌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通过调查班组人员的发展意向,根据个人实际技能等级,分层分类进行技能培训,以此构建人才梯队,并通过创新培养模式,结合组员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计划。
郎国华也针对本职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为了将生产准备工作做细做实,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与上道供料单位协调,从源头将产品类别、型号、炉次等按规定实现有规律分类投放、接收,并对已经进厂的产品进行盘点,以产品的工序、大小、形状、高低以及加工先后为依据,对产品进行有秩序的摆放,并做了明确的产品标识,避免出现产品混乱的现象发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加快了产品准备时间,有效保障了分厂产品快速换产。
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要担起这份责任。石斌、郎国华二人只是千千万万个兵工人中的小小缩影,他们相伴意长,携手扶将,默默付出,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的爱情也会在兵工事业的发展中淬火弥坚。 (肖 瑶 吴 桐)